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往往被翻译成多语言版本,在全世界流传。而在音乐界,有多种语言的官方录制版本的歌曲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网站在视频流媒体服务上会给音乐视频中的歌词和字幕提供翻译,为什么官方不制作多语言版本的歌曲呢?也许最根本的原因是“可唱性”。
可唱性是研究人员对歌词翻译质量的定义,即“不仅要具有可唱的能力,还要有可唱的适宜性”。
研究人员在今年8月发表了相关论文,他们使用三种语言(英、日、韩)的各种指标计算分析和评估歌词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包括音节数(syllable counts)、音素重复(phoneme repetition)、音乐结构(musical structure)和语义(semantics)。这种评估框架是首个包括日语和韩语歌词的评估框架,强调对歌词的全面理解,包括歌词的音乐、语言和文化元素。
三种语言数据集
首先,他们创建了一个数据集,其中包括从官方收集的商业歌曲歌词,以及YouTube用户翻译的歌词,还有谷歌机器翻译的80多首英语歌曲、162首日语歌曲和161首韩语歌曲的歌词。这个数据集包括歌曲的所有原始数据,比如原始语言等。而且数据集中的音乐也分为几种流派(如韩国和日本的流行音乐、动画电影音乐和音乐剧等)。
然后,从中选出162首歌曲的歌词,将三种语言逐行排列,并将歌词分成几个部分,通过分析,确定数据集内每句的平均音节数为:英语36.18个,日语50.89个,韩语40.40个。
行句法不对等,段语义对等
之后,研究人员基于四个指标进行评估:行音节数距离(Dissyl)、音素重复相似度(Simpho)、音乐结构距离(Dismus)和语义相似度(Simsem)。这些指标的目的是确定翻译后的歌词是否保持“原歌词的旋律完整性、音素重复程度、结构连贯性和原歌词语义”。
最后,通过将原版歌词与翻译的歌词对比发现,在歌词翻译中,语义在行级没有被优先排序(即没有优先遵循每个句子的语义来翻译),而在段级有语义联系。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三种语言的句法不对等情况:
在“我要旅行去找金子”这个短语中,英语是“I’m going to travel to find the gold.”可以看出“I’m going to travel(我要旅行)”在前,“to find the gold(寻找金子)”在后;然而,在日语、韩语中分别是“金を探しに旅に出る,”“금을 찾으떠난다”,即“金を探しに(寻找金子)”“금을 찾으(寻找金子)”在前,“旅に出る(我要旅行)”“떠난다(我要旅行)”在后。也就是说日语、韩语与英语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不对等性。
以韩语流行歌曲《MIC Drop》为例,歌词中的概念在目标语言中可能出现“语义不存在”的情况。因此up主在YouTube上发布的英文翻译中省略了“??(照顾父母)”一词,因为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概念。而同样的概念在日文中存在,可以轻松地表达为“孝行(こうこう)”。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为了在这些语言之间产生同等的信息,日语中的音节数将比英语多41%,比韩语多26%。这就是译者经常修改原歌词意义的原因之一。而且原歌词中的音素重复,经常反映在翻译的歌词中,音乐上相似的部分大多数都是采用相同的音素,并显示出相当程度的音素重复。但是有些时候,比如合唱,“需要相当程度的音素重复,而其他歌曲则不需要。”
本文来源Slator,新宇智慧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