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之前在学校已经学习了几年有关翻译的知识,其中既有理论知识也涉及翻译实践,各个题材的翻译也多少有些了解。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关于影视和旅游文本的翻译,大概是因为这个领域比较贴近生活。
就我这些年陆陆续续看的一些关于翻译的书籍而言,我了解了各个翻译大家的翻译主张。我个人比较认同的是,翻译应该按照其题材来划分。当我踏入工作,我意识到,或许并不能这样简单的去定义翻译工作。正如我们公司设立多个部门,如专利翻译组,综合翻译组以及我所在的财经翻译组。这些组别的设立或许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
在我进入新宇智慧、进入财经翻译组之前,我曾做过财经翻译,本以为学起来不会很难。但当真正涉及这个行业,我才发现,做翻译工作并不仅仅是将文字译出来,由于其工作性质,更需要做很多更细节的处理。同样这也不是在彰显个人能力,需要团队同心齐力完成,每个人都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财经翻译而言,可能最重要的不是艺术性,而是强调准确及正确。要做到语法,词汇和句子这些基本内容不存在问题,也要考虑到其使用的性质,要做到高效优质。
就如何做好一份翻译而言,首先为了确保准确与效率,我们需要借助工具。对于不熟悉的字词,我们首先需要在网上查找有关解释,可以借助百度,或者维基百科等,确保自己能够理解其含义,再进行翻译。如果不了解字词含义,很容易曲解。其次,对于中国特色词汇,例如三农、供给侧改革和基准脱贫等等。这样的词汇切不可自行创译,一般可以从相关的权威报告查询到。这不仅在于平时的积累,也在于要学会用好手中的工具。翻译是一门杂学,要求我们掌握太多的东西,而人的精力有限,可能会不熟悉一些术语。并且由于语言是与时俱进的,难免会遇到没见过的词,所以我们要利用好手中的工具。另外,在平时的中译英练习中,也遇到过很多其他情况。例如其他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如深耕某某行业,其实这里的“深耕”显而易见并非指“种植”的意思,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据语境理解这里具体的意思,再选合适的对应的英文单词。对于这些无法从英文中找到对应词的翻译,一般通过意译的方法比较恰当。而对于那些能在英文中找到对应词的,我们也要关注是否搭配恰当。例如“建立良好的政治环境”,我们不可以将这里的“建立”译为“build”或其他具有此意义的相应英文词,因为从翻译本地化的角度来看,英文中没有“build environment”的说法,这里译为“create”更恰当。当然,关于翻译还有其他许多要点,就不一一详述了。